年龄称谓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年龄称谓是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称呼来代表不同的年龄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年龄称谓及其含义:婴儿时期:度(小儿初生之时)、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幼儿时期: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幼年(童年):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此时乳牙脱落,长出恒牙)、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少年:金钗之年(指女子12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舞夕之年(指男孩13至15岁)。青年:及笄(指女子15岁,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弱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成年)。壮年:而立(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不惑(40岁,“不惑”指遇事能明辨不疑)。中年:知天命(50岁)、花甲(60岁)。老年:古稀(70岁)、耄耋(指八九十岁)。高寿:白寿(99岁)、期颐(100岁)。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年龄称谓,如二八(16岁)、桃李年华(女子20岁)等。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古代对年龄的细致划分,也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社会行为和生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