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中华”一词最早使用是在天文方面,后来因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应称之为中华。中华也称华夏,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俗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中华”又称中夏,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中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联用合称华夏。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以区别四方部落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后世被用作汉族和外族的称呼。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这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中华”一词不仅具有地理层面的意义,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中华指的是我国全境。“中华”之名源自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亦称中原、中国。虽然目前“中华”一词早已成为对中国文化、地理、民族、饮食等方面的泛称,但直到近代中国才开始出现该词汇的现代意义——1 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才正式将“中华”纳入国名。中华民族呈“多元一体格局”,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多元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多元,使得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现实格局色彩缤纷、生机勃勃,在多样性中保持强劲的凝聚力。讲清楚何为“中华”、何以“中国”,就要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只有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敬畏、多一份珍惜、多一份思考,深刻认识其所蕴含的思想智慧,深刻把握其对中国乃至世界所具有的当代价值,提高“识宝”“用宝”的眼力和能力,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才能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