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瓷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哥瓷,又称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其独特的瓷器和精湛的工艺在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窑的瓷器以其胎色多样(如紫黑色、铁黑色、黄褐色等)和失透的乳浊釉面著称,釉色常见炒米黄、灰青色,并伴有大小纹片,这些纹片在染色后形成深褐色的大纹片和黄褐色的小纹片,被称为“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哥窑的器形丰富,包括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常见缩釉和棕眼。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色有黑灰、土黄、深灰、浅灰、土黄等多种色调,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各色。从时间上讲,哥窑的烧制应有早晚之别,从产地上看,情况较为复杂,可能并非单一瓷窑的作品。关于哥窑的产地和性质,一直是陶瓷史研究的热点和争议点。元代的《至正直记》、明代的《格古要论》、《遵生八笺》,以及清代的《博物要览》等文献均有记载,但关于其确切的窑址和性质仍悬而未决。流传下来的经典器大多源自清宫旧藏,这些器物与古文献中的描述存在差异,且缺乏考古资料的佐证,构成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大悬疑。为了区分于明清文献中记载的哥窑(龙泉章生一窑),宫中名为“哥窑”的传世品被后世鉴赏家称为“传世哥窑”。清代还有一款名为“哥瓷贯耳瓶”的瓷器,其造型端庄大方,底部露出铁紫色胎,显示了清代瓷器的独特风格。哥窑瓷器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还在于其稀有性和保存状况。传世哥窑瓷器多为宫廷使用或收藏,保存环境较好,物理损坏较少,因此其收藏价值和历史意义非常高。此外,哥窑瓷器的鉴定和收藏也是陶瓷研究的重要部分,对于了解宋代陶瓷工艺和审美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