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点的由来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十三点”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比较可信和有依据的有两种:一种来源于1922年出版的《上海指南·沪苏方言纪要》,解释字共有13画,故沪苏地区人以“十三点”代指“痴”,形容人做事没脑子或举止轻浮,也指口无遮拦、傻得可爱。另一种说法是说以前的机械自鸣钟,到整点报时,一点一响,十点十响。自鸣钟转一圈只有12点,故最多就只有12响,若是敲出13响来,岂不是“乱敲钟了”?而敲了十三响,不就是“十三点”钟吗?此外,十三点的来源还与骨牌、骰子等游戏有关,与梁山伯(上海话“两三”)等说法有关。不过在内在逻辑上和语言在日常的广泛使用中形成的规律上有很大出入,所以可信度值得考量。除了上述两种主要说法外,“十三点”还有以下几种来源:骨牌说:牌九中的“幺五”、“幺六”两张牌合在一起是十三点,这两张牌不配对,暗指人的言行“不对”。骰子说:骰子抛出十三点是不正常的,因此“十三点”指那些“脑袋有毛病的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梁山伯被讥讽为“十三点”,因为他对祝英台的感情无动于衷。钟表说:钟表敲出十三响是不正常的,因此“十三点”指那些行为不正常的人。为了更深入了解“十三点”这一词汇的由来和含义,可以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它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帮助更好地理解这一词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